公司联系人:刘儒发
手机/微信:13661266158
联系QQ:46640822
浅谈农村如何做好雷电防护
浅谈农村如何做好雷电防护
一、农村防雷现状分析
随着国家大力发展农村经济,不断出台各类鼓励政策,农村呈现城镇化、集中化和现代化,村镇基础设施逐渐完善,“路路通”、“村村通”、“户户通”等用到的现代化交通设备、通信网络设备、电力设备、新能源设备、控制系统等在逐渐改变着村镇的面貌和居住环境。村民收入和生活水平逐步提高,住房由平房改建为楼房,现代化家用电器设备也逐渐增多,太阳能热水器、洗衣机、电冰箱、家用电脑、无线网络设备、监控设备等已深入到农村人们的现实生活中,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。
显而易见,随着农村的发展,农村住房高度增加,现代化强、弱电设备广泛应用,农村雷击隐患逐渐显现,雷击灾害事故也逐年上升。据统计,近10年以来,我国每年雷击伤亡人数达到850人,死亡人数达到近500人,其中农村占总伤亡人数的90%以上。
经过认真分析,造成这些重大伤亡的主要原因,一是农村的防雷措施没有跟上农村现代化发展的脚步,村里居民楼、小学校、重要电力设备、暴露在外的通信设备、监控设备等都没有做直击雷防护和感应雷防护,居民家中所有用电设备也都没有雷电防护;二是气象主管部门监管的重点还停留在城市,对农村的防雷监管将对较弱;三是农村居民(含农村基层干部)防雷意识淡薄,很多落后地区还认为雷击灾害是对坏人的惩戒,还有很多人认为家里不用做防雷,导致村民居住环境没有雷电防护措施。
二、农村防雷主要事项
根据上述分析,要想做好农村防雷工作,钧和电子认为主要从下面几点入手:
(一)建立农村防雷工作责任制
考虑到雷电防护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,气象主管部门必须对新形势下农村防雷工作高度重视,联合当地政府主管部门深入农村开展调研,在机制上建立“农村防雷工作责任制”,即将农村防雷工作纳入农村安全管理体系中,以村长为首,明确责任人,组织开展好农村公共设施的防雷措施,定期组织开展防雷安全检查(春检和秋检),加强雷电防护的宣传教育,鼓励村民做好自家防雷措施,提高村民的安全意识,全面而又系统地开展好防雷工作。
(二)气象主管部门协同各农村基层干部群体做好当地雷击情况的分析,得出当地雷暴日、雷击规律等,对各村镇大的雷电防护做出指导性意见,同时可以借用社会资源的力量,例如防雷企业、防雷协会等,参加到农村防雷工作中,开展公益防雷改造,节约村镇开支。
(三)各乡级政府要对各村镇的防雷工作给与大力防雷改造资金支持,特别是针对农村人员密集场所(各中小学校、集市、露天广场等)和重要公共设施(供电系统、变电站、无线网络、监控系统、路灯系统等)的防雷改造要有大量安全资金预算,才能确保农村公共设施的防雷安全。
(四)农村防雷的具体改造方案
中国地理环境主要分为三个阶梯,西部为高原、高山和盆地,中部为高原、盆地,东部为冲积平原和丘陵。由于各地的地理环境、气候、土壤等不一样,雷电防护措施也会不同,但其原理是不变的。本文重点阐述农村防雷的基本措施。
1.直击雷防护
根据农村占地面积、公共环境、重要场所和设备的分布情况,农村的直击雷防护需要做到:
(1)公共环境直击雷防护
根据村子往年直击雷灾害、地形地貌、占地面积等,考虑在易被雷击的较高处,建立直击雷防护系统,按照《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》GB50057-2010的“滚球法”核算保护范围,建立直击雷的综合防护措施,以达到保护整个村子免遭直击雷的损害。
(2)重要场所和设备直击雷防护
重要场所和设备主要包括:人员密集的中小学校、露天广场、集市;电力供电系统(变电站、新能源发电系统)、网络通信线路、农村广播台站、监控系统、路灯系统等。这些都要做好直击雷防护,建立小型接闪器、引下线和接地体。
(3)村镇工厂直击雷防护
村镇各工厂要严格按照防雷技术规范的要求,做好自身直击雷防护。
(4)较高的居民楼
村内较高的居民楼要做好直击雷,在屋顶建立接闪装置-避雷带,并做好引下线和接地。
2、过电压保护
(1)村中供电系统
农村的供电系统主要有变电所、输电线路、村民自用太阳能发电系统等,其中变电所和输电线路的防雷由电业局来负责,村中电工要做好日常检查和维护,确保避雷线、接地线等相关防雷装置有效。村民自用太阳能发电系统要做好一级和二级电源浪涌保护,同时做好信号控制系统的浪涌保护,所有过电压保护设备均要做接地。
(2)公共弱电设备系统
村中公共弱电设备系统主要包括网络通信线路、农村广播台站、监控系统、路灯系统等,均要在信号线路上做好信号浪涌保护。农村广播台站、监控系统等要做好等电位的连接。
(五)加强雷电防护公益宣传,提高居民雷电防护意识
村民委员会要定期开展雷电防护的宣讲,提高安全防护意识,鼓励居民家中弱电设备要做好防雷保护,降低雷击隐患。
综上,农村防雷是一项长期的、系统的工作,需要逐步深入,全面开展,才能达到安全防范、综合治理的目标。
- 上一篇:没有了!
- 下一篇:《美丽乡村气象防灾减灾指南》国家标准解读